扬尘只是产生粗粒子,不会产生PM2.5,是吗?
我们对扬尘认识的偏差可能源于两点:一是认为扬尘几乎都是由地壳物质组成的;二是产生扬尘的动力为机械力,而机械作用很难将颗粒物粉碎到1微米以下。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由机械力产生的粒径较大的扬尘不会或者基本不会产生PM2.5。但事实上,机械力虽然很难但还是能够将颗粒物粉碎到1微米以下,况且至少可以产生一定量粒径介于1微米~2.5微米的颗粒物。此外,在北京等城市环境大气中采集到的PM2.5样品中,均包括一定数量的主要产生于扬尘的地壳物质,也证明扬尘是PM2.5的重要来源。
据东莞环保专业人士介绍 扬尘不仅包括初级扬尘,还包括大量次级扬尘。城市扬尘排放的不仅仅是地壳物质,还包含很多人为活动的足迹。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非机械作用产生的颗粒物均为细粒子,而这些细粒子沉降到道路、裸地、广场、屋顶、农田等下垫面后,还会通过次级扬尘过程再次被送入大气之中。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产生的细粒子,沉降到地面后又再次通过次级扬尘进入大气,是扬尘产生PM2.5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扬尘复杂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直接从机动车排气管排放的PM2.5完全归因于机动车本身,那么,沉降在地表后再次进入大气的PM2.5(次级扬尘),应更多地归因于扬尘。如果扬尘问题解决得好,这些细粒子沉降后不再被扬起,那么城市的空气质量势必得到改观。当然,地壳物质是扬尘的主要构成,也是扬尘影响大气PM2.5的主要物质,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也应该是扬尘排放的地壳物质,但次级扬尘在我们认知和控制PM2.5的过程中不应该被忽视。
扬尘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防止措施,二是减缓措施。防止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或生产活动模式,阻止扬尘的产生途径或改变扬尘的排放模式,从前端控制扬尘的产生。如对非铺装道路进行铺装、裸露地面硬化或绿化、扬尘操作工艺进入室内(通过排气筒排放而成为有组织尘)、农作物收割后免耕留茬等。而减缓措施则是采取工程手段减少扬尘的排放强度。如覆盖、设立风障、洒水、冲洗、施用化学抑尘剂等降低风速或增加地表凝结力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防止措施是更有效的措施,需要得到比减缓措施更大的关注度。
从纯技术的角度出发,大多数扬尘控制措施的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样,在很多情况下,与产生扬尘活动的经济水平相比,控制扬尘的经济成本也不算高。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有效且利于监控的措施是扬尘控制的关键。
搜索关键词:东莞废气治理 东莞废水治理 东莞噪音治理 东莞粉尘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