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源不断只因中小企业偷排
新环保法虽然对企业排污惩罚力度大增。但在京、津、桂等省区市,一些中小企业昼伏夜出、偷排偷放现象仍然存在,成为各地污染的重要“元凶”。而受制于基层环保执法力量薄弱,小企业肆意排污正成为基层环境执法的难点和环保工作的软肋。
东莞环保专业人士在多省区了解到,当前我国重视对大型企业排污现状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在线监测设备等技术手段已可较好掌握。但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排污情况往往被忽视,偷排偷放现象普遍,成为各地污染的重要“元凶”。我国多次开展打击中小企业偷排偷放行动,但打击行动未形成长效机制。随着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幅增长,而基层面临多重掣肘,致使对中小企业非法排污现状的管理面临重重困难。
第一职能部门对中小污染源底数不清,约束力不足。当前我国对中小污染源底数不清,环保、税务、工商和电力等各部门未能形成联动机制,难以准确掌握中小企业排污情况。部分污染源非法开工,发生污染事件后,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不仅如此,地方排污收费不一,更是加剧中小企业流动,导致中小企业偷排偷放‘打游击战’。
其次,基层环保监察力量严重缺乏,中小企业偷排有恃无恐。河北和广西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基层环保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整个广西在岗环境监察人员仅1000多人,平均每人负责监管达54家企业。在河北省,一个乡镇的执法人员只有约5人,但企业或作坊多的可达上百家。有的企业采取白天正常生产、晚上违规排放,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等办法逃避监管。
此外,环境保护让位经济发展的思维在一些地方仍旧根深蒂固。多地基层环保执法人员说,环保人事权在地方,在环保与地方经济发展冲突时,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要求环保部门服从“发展大局”。有的地方环保局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不敢查,尤其是市、县环境执法到位难度相当大。即便对违法企业处罚,也存在“虚”多、“实”少,不能产生强有力的威慑,导致一些小企业的违法行为痼疾难除。
东莞环保相关资讯:东莞环保 东莞环保公司 东莞环保工程